close

文字:若月綠

這是我就讀大學的一門課裡的最後報告,去訪問一個異文化的長者,而其長者亦必需是已定居澳門。這門課是CROSS CULTURE.

好,當我看到標題,無疑地從腦海裡就把目標鎖定在一位教我Social Doctrin of the church 的一老先生,他是法國人。對於我及其他人都會有同感是這位老師教學嚴厲,常失去理智(在課堂上),但同時亦知道這是培養年輕人的一種方法,同時這位老師教學內容非常正中我下懷,例如:正義的定義,人格尊嚴等等。往往都是沒有正解需要人去思考的學問,(這些概念人們横跨千年都會繼續延伸的學問。

好,我沒有想太多,就在最後一堂沒開始時我就直接問他我可以訪問他嗎?交待出訪問目的等等。他二話不說地答應。我其實都預想到(笑)

 

那堂課是考試,訪問前我都一度懷疑自己有沒有種與他單獨訪問。因為我決定用英文訪問,雖然老先生的普通話好得不在話下。但這同時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。

時間到了時,我非常記得我跟並沒有跟他面對面訪問,而是肩並肩的坐着。

 

 

以下內容都是英文對話,但個人用中文寫是為了表達心中的彭湃感。

我可以知道的您的歲數嗎?

老先生回答說他67歲,他出生時正值二戰結束,正正是1945年。

OS:[我看過一本書是戰後歐洲六十年Vol.1,即使是戰後十年的歐洲,對歐人的影響不是結束就沒有,影響是非常深遠。]

可以告訴我您的童年嗎?還有家庭。

 

老先生回答說,他對童年的印象同時是對法國當時的印象是生活艱難(difficult),寒冷的冬天,經濟發展不太好,到後來好了。

他家有父母,十個小孩,他是第九個,其實是他出生後只有九個小孩,因為大哥哥在二戰時期就死了。最大的姐姐只是大他九,十歲,所以家庭成員關係非常親。他說雖然聽起來家庭好像很大,但在當時社會是沒有很大,很常見。

他亦說了他的學歷,他未到四歲就上學,幼稚園,小學,國高中到大學。小時候他形容自己不是一個好學生。在當時,學生都要接受兩場:National exam,Terminal exam。然後他讀了一年法律就停止讀了,轉投就讀Religious School,完成degree後,就讀多一個degree,Socialology,這亦都可以解釋為什麼他會來教我們這群社工學生。

完成大學之後,到了1969年,當時法國社會有很大的轉變同時社會上出現很多社運。他當時大約23歲,他到了台灣,輾轉到北京(1986-91),我想我一直誤會他來中國是傳教,在這裡可以解答,他去到北京的職業是French Editor,在Chinese Administration任職,工作了整整五年,在這段時間他用enjoy這字眼去形容這份工作。他那時候遇到很多很多好人。然後每六個月他就到香港一次。來到澳門定居都是七八年前來的。

我問到對於近年香港跟中央的關係緊張,當中涉及種族歧視的事情,當然澳門同時都跟香港有很多的同感,你怎麼看待?

他很彿心的回答,他提到香港跟內地有路程的差距,互相交流比較少不像澳門半小時就可以到內地,然而香港現在只是為追求某些東西而有社運。

有什麼話對時下年輕人說。

他: “The society you want to live in is responsibility”
原話可能我寫漏了,但主要是勸告年輕人多參與社會,Participation是他在課堂常教的。

我有問到他對於自己已是老人家的的看法。

他說,他從身體力量上就知道自己是真的老了,但他說,他仍然有新想法出現,在這方面,他不是真正的老了。體力上:他連續教三小時的課是很累的。他用Exhsused這字眼。

我亦問到,有什麼重要人物是影響你深遠的。作家?還是其他?

他說,很多,他愛看書,他喜歡聰明人。

然後因為下一課要開始了,我的訪問都完結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DORI 的頭像
    MIDORI

    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